· 金庸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资讯-金庸>本文

金庸鲜为人知的赚钱招数

发布时间:2015.09.16 12:09 阅读次数:2150 出自:本站 作者:佚名

  人生第一招:对付考试

  金庸(查良镛)出生于浙江海宁的大族,祖辈多出大诗人,有过陪皇帝读书的先辈。

  金庸说,中学时代是他最快乐的时期。他天生记忆力超强,应付考试得心应手。金庸觉得考试是一件乐事,而他的同学却多有“恐考症”。于是,侠义心肠的金庸便想拔刀相助。他与两个同学一番策划,就鼓捣出了那本叫做《献给投考初中者》的书来,细细道出应付考试的经验和技巧。

  这本小书却出奇的畅销,除了本省,连江西、福建、安徽等地都有得卖。小小年纪就赚了一把!

  将姓改为“金”:穷记者富了

  抗战后,金庸到杭州的《东南日报》当记者,4个月后赶上上海《大公报》招聘国际新闻翻译,金庸被录用。1948年,香港《大公报》复刊,24岁的金庸被从上海派到香港,这一派就成就了将“查良镛”变成“金庸”的契机。

  1950年,当金庸的老爸查枢卿在内地被作为“反动地主”批斗时,在香港,金庸也正过着不得意的穷日子。1952年,金庸跳槽到《新晚报》做副刊编辑。副刊负责人罗孚见他“功夫”了得,便请他和另一位编辑陈文统(即梁羽生)写武侠小说连载,于是《书剑恩仇录》一炮打响,金庸从此开始了光辉灿烂的“大侠生涯”。《新晚报》之外,他又开始在《商报》连载《碧血剑》,之后是《射雕英雄传》。

  施展绝学:“豺狼”创办报纸

  金庸的武侠小说震动了文坛,具有出色的生意头脑的金庸见有机可乘,就借“大侠武夫”和“威名”创立了自己的报纸,是谓《明报》,时在1959年。

  《明报》是金庸继武侠小说之后创造的又一奇招,但长期为他的“大侠”之名所掩。《明报》创办时,资本仅10万元港币,金庸出8万,另两万为他的中学同学沈实新所出。

  《明报》初创时,以连载金庸自己的小说《神雕侠侣》为号召。此外,金庸还亲任社论主笔,成为吸引读者的另一块黄金招牌。

  几十年来,《明报》的社论一直对社会具有较大影响,不仅备受港英当局关注,甚至也受到内地和台湾的重视。而金庸,也成为海峡两岸都想争取的诤友。

  1962年,受“大跃进”影响,内地有大批人员偷渡香港,被香港警方堵截于上水梧桐山。由于事件敏感,《大公报》、《文汇报》等报都不予报道,《明报》却“莽莽撞撞”,大声疾呼,从是年5月12日起,几乎每天都作头版全版报道。由于这种关注,按现在的话说是“炒作”,《明报》的发行量由万余份飙升到4万份,其真善和勇敢的形象,深入民心。作为选题策划者,金庸的生意头脑和侠义心肠于此又见一斑。

  《明报》一直被香港报界誉为清流,到现在虽然两度易主,仍保持本色。由于经常涉及敏感问题,观点尖锐,立场鲜明,《明报》在金庸主政时踢爆了不少火药桶。金庸本人甚至被一些人骂为“豺狼镛”,列为第二号要杀的人。

  办报不肯浪漫:很抠门的老板

  金庸曾说:“办报纸,不能过分浪漫。”

  办报纸不同于写那些武侠小说,金庸看得十分实际,实际到抠门的程度。他对《明报》记者,一直实行“微薪制”。他对年轻的记者说,在《明报》工作是他们的光荣,别看就这么一点工资,还有人排队想进来!

  金庸给作者的稿费也不高。不少名专栏作家,如张小娴、亦舒等都是从《明报》出的名。《明报》的专栏版极有江湖地位。大报低酬,仍然趋之者众。在《明报》开专栏,是身份的象征。在《明报》都开过专栏,还怕搞不到钱吗?

分享到微信

正在拼命加载..

分享到微博

一月热门排行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