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汉拳

当前位置:首页>武功大全>罗汉拳

罗汉拳

中文名
罗汉拳
手    法
隔、迫、冲、闪、点、举、压、钩
族    别
汉族
出    自
河南嵩山少林寺

罗汉拳

罗汉拳是汉族传统拳术中南拳 之一。因少林门人供奉释迦牟尼,并视此拳取十八罗汉之姿,故称罗汉拳。主要手法有隔、迫、冲、闪、点、举、压、钩、抄、抛。腿法讲究腾、滚、扫、弹。罗汉拳要求上下相随,步随手变,身如舵摆,灵活多变,出手注意“夺中”和“护中”,劲力要求刚柔相济。拳谚讲:“要想罗汉好,三正里面找。”所谓“三正”,是指的手要正,身要正,马(即步)要正,这是基础功夫。练好“三正”,才能保持稳定,罗汉拳中较大的套路有“六十八式罗汉”和“一百零八工罗汉”等。

罗汉拳,为少林拳之一,在中国各地流行,有不同门派。

目录

  • 1 北方
  • 2 南方
  • 3 罗汉拳与洪拳
  • 4 类洪拳之著名套路
  • 5 罗汉门
    • 5.1 孙玉峰师承
  • 6 迷踪罗汉拳
  • 7 罗汉短打
  • 8 罗汉螳螂拳
  • 9 罗汉神打
  • 10 祁家通背拳
  • 11 参见
  • 12 参考书籍

北方

包括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皆有不同门派的罗汉拳。

河北鹰爪门、通背拳、螳螂拳、迷踪拳与八卦掌等皆有罗汉拳套路。

南方

南方的罗汉拳,源自南少林拳,发展自红拳、长拳及短打。相信出自清初福建之洪门。因为清初禁止汉民聚众学习拳术,只有私下传习。其罗汉散手,最初只有八势,分左右两路,到了广东佛山,当地洪门人士演变成十八罗汉手,融会其他地方拳术,串通成套路,有三十六手、七十二手等合共一百零八手。故有称佛拳,预意为“佛山洪门拳术”。

罗汉拳,一如洪拳,先是练习坐马桩架、运气发劲等基本功夫,然后单势练习,再而双人练习短打。

据传罗汉功夫,有“十八金刚捶”、“金刚掌”、“点穴术”、“大小红拳”、“六路短打”等。

罗汉拳与洪拳

十八罗汉手,属操练身手肌肉养气站桩之十八种“势”,亦称十八叟或少林。

现在之沧洲仍有人声称家传罗汉拳。在南方有称神拳、佛家或佛掌。清期间由福建传入广东,创五(形)拳;即龙、蛇、虎、犳、鹤拳和以套路方式传习,因而广泛流传。

另一支,在清初期间由李氏(李元赞)家族由福建传入山东,后发展成罗汉螳螂拳。

洪门中人练拳先请手行左掌右拳(对看为明字)之礼。明知不能公开,故改行僧人合什之手,称为罗汉合掌,或童子拜观音,在福建叫罗汉拳,在广东唤作佛拳或佛掌。实为双人对阵之手法,故多用掌。又有擒拿及跌法。反传山东后,传出罗汉神打。

在广东演衍出洪、刘、蔡、李、莫五家。在佛山又生出咏春拳的黐(盘)手,蔡李佛和洪家之盘桥。 [1]

类洪拳之著名套路

大,小洪拳。

罗汉拳,子母拳,母子拳,连拳,四平拳。民国二战前、又编成岳飞拳,岳飞连拳。实为新编花拳。

连环拳,串通拳。

梅花路(拳),花拳。

七星拳。

罗汉门

现在的“罗汉门”发展自孙玉峰,河北景县人。十多岁时到北京“威镇镖局”追随[有大号=大刀张 的[张占魁]。 后因镖局被淘汰及政局混乱,孙玉峰南下到广州“精武体育会”任敎。中央国术馆编列此“拳”为北少林(派)罗汉门。

孙玉峰师承

(一)自少林寺 元通禅 师 马良 传 孙玉峰

(二)山东马香 传 张占魁 传 孙玉峰

桃李满天下,其弟子有黄啸侠、陈德健、邵汉生(李小龙在比武之后跟邵学了两套)、唐玉杰、王金良、李汛萍、马剑风、林少立(女徒)、石坚(影星)、孙文勇(其子)、刘清桂、易卓然、容焯生、崔佐时、黎汉驹(早年迁居美国)、黎仲驹、孙文容、孙少居、林锡堃、林少堃……等。

孙玉峰“罗汉门”,著名枪有翼德枪、五虎枪、梅花枪、提灵枪、断门枪,著名刀有梅花刀、步战刀、断门刀、解腕刀、八卦刀,其中“八卦刀”被编入精武会必修课程内。

迷踪罗汉拳

迷踪罗汉拳乃北少林迷踪派支流,其身型步法,玄妙莫测。南传自沧州“飞将军”叶雨亭,曾任关东长胜镖局镖师。先后受聘于北平九门提督王淮庆、张学良、山东督军张宗昌等,为军队总教练。1930年代,南下上海精武,数年后转聘为香港南华体育会少林拳班教师。拳术包括:铁脚罗汉拳、六合罗汉拳、韦陀罗汉拳、长拳、唐拳、萧和缘、抹面拳、同背拳、袍拳等。兵器包括:虎头双钩、缇袍剑、斩马刀、梅花枪、捆羊棍及雪花刀等。对拆包括:四攻四守、双钩进枪及单刀枴子进枪等。

罗汉短打

民国三十年后出现了所谓《罗汉短打拳谱》之手抄本。说是山东升霄道人,清乾隆年间著。七星螳螂拳传人尊升霄道人为其先祖。

跟着又有手抄本《少林衣钵真传》出现,书中指升宵道人初学于少林寺福居禅师、后又学于峻山某少林高僧。(书中所言,未有佐证)相信是螳螂拳后学所编。《少林衣钵真传》说是咸丰时之弗遑道人所著。

罗汉螳螂拳

当罗汉拳传至山东后,其短打手拳法(五花手/梅花拳)演生出更加实战之拳术,罗汉螳螂拳出现了。十八掌配合十八种步法,手法七长八短,一手化五手,也被称为梅花手(拳)。

“罗汉螳螂拳”又称“七星螳螂拳”。现在之七星螳螂拳内容包括;十八罗汉气功、十八(手)叟拳(十八罗汉手)、五花手(梅花手)、崩步拳、插捶等。

罗汉神打

杨澄云刘百川(1870-1964),刘于民国廿年代传出。必须久练自化,熟极自神,故曰神打。 有八母手,每手八势。分左右边合共十六手。广东洪拳加上请手罗汉合什,共十八手。

祁家通背拳

祁家通背拳内容亦有大量罗汉拳因素。其《明堂膀切手》法,包括四妙之短打手法。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柔。十八串通(手、掌)法。

通背拳保留了原始之练习方法,以单操散手为主。基础有三十六手。

参见

  • 中国武术门派
  • 中国武术
  • 洪门
  • 南拳
  • 咏春
  • 南少林

参考书籍

  • 《少林迷踪派罗汉拳》,叶雨亭演式,潘茂容摄影
  • 《八步螳螂拳》,卫笑堂著,逸文出版社
  • 《通背拳》, 刘波著,大孚书局。
  • 《螳螂拳术随笔》,黄汉勋著
以上内容来自维基百科

1起源

罗汉拳发源于著名的河南嵩山少林寺,有十八罗汉手,在武林中响负盛名。清明期间由名手孙玉峰传入广东,后由于其精妙的拳法和套路而广泛流传。故今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比流行。 罗汉拳,相传创自天竺僧人达摩。梁大通丁未,达摩赤足入中原,在少林寺演说禅宗,见众僧个个面黄肌瘦、精神不振,甚有萎靡盹睡、病体夭折者,慨然曰:“出家人虽不以躯壳为重,然亦不容不澈解于性,使灵魂离散也。欲悟性,必先强身,则躯壳强而灵魂易悟也。”于是创罗汉拳十八手,授以僧众,修炼不过数月,则个个精力充沛,此其起始也。在当时所谓罗汉拳者,只此十八手,亦并无先天后天之名目。至金元时,白玉峰披剃入山,得此十八手,乃融合变化,阐幽发微,增为一百十八手,以符一百一十八罗汉之数。至些始将达摩所传之十八手,进号曰先天罗汉拳元始十八手,而白氏一百十八手,则谓后天罗汉拳也。

罗汉拳的先天与后天,也就是定形与发展,所以后期凡是以达摩十八手或白氏一百十八手为宗法形成的罗汉拳均可称为后天罗汉拳。

先天罗汉拳,即其起始之十八手也,是少林各师派之正统宗法,法止十八手,精华所荟,不失本真。自达摩禅师出世来,名家巨手多有承传发挥,其理论基础是初祖达摩所传的禅法:“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在其练法中,始终体现着“无念为宗”的禅宗精神,侧重于呼吸吐纳,气行六脉,守心住缘,止心不乱,故也称“少林心法罗汉拳”。有诗曰:“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要经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先天罗汉拳元始十八手,每个单势都是炼气的桩功,即可使精气神力充足,又可使下盘稳固,既内又外,既神又形,既静又动,易筋洗髓功夫无不在也,可获性命双修之效。

2内容

罗汉门的拳法注重步法灵活、出手快、狠、准。拳法主要分为“内击拳”和“外击拳”等八个拳种,就是冲、弹、啄、劈、扫、掟、勾、圈。 

步法有上、落、进、退、偷、扭、闪、摆。

脚法有蹬腿、踹腿、闸脚、前搪腿、后搪腿等。

罗汉门内容包括内八腿、外八腿、内八锤、外八锤,明八打、暗八打。

明八打、暗八打亦名螳螂手。

八捶为顺步捶、拗步捶、力拧捶、翻身捶、提拦捶、撩阴捶、流星捶、分心捶,原本是散招,将八捶打法连在一起组合使用。

罗汉神打歌诀:

罗汉七星,步走丁丁。左搬右冲快如风,左右流星奔当胸。

上不架,低不拦,中心捶,变八卦,两手不离怀,神鬼不敢来。

拳眼腰脚练四星,脚步丁丁要进身。头要正势要稳,摔发松肩莫因循。

罗汉神打世间无,招疾如电快如风,倒翻风火回身腿,偷步倒踢显奇功。

摇身晃膀似蛇行,鬼头探脑见虚盈,流行轻快如走冰,两脚出入如坐骑。马上马下,便是肩肘腕胯膝;又云:两脚出入如坐骑,两脚轻快如走冰。

罗汉拳多散传于民间。其技有有“十八罗汉功”、“大力金刚掌”、“点穴术”、“有大架与小架之佛汉锤”,又有“十八铜人锤”、“金刚六路短打”以及“洪拳佛手”等。罗汉拳,先是练习桩架、行气、运劲、发力等基本功夫,然后单势练习,再而双人练习短打。以意领神,无人当有人,反复操练,久之必得其要领。

3特点

罗汉拳发展自少林拳的红拳、长拳及短打。出自清初福建之洪门。因为清初禁止汉民聚众学习拳术,只有私下传习。其罗汉散手,最初只有八势,分左右两路,到了广东佛山,当地洪门人士演变成十八罗汉手,融会其他地方拳术,串通成套路,有三十六手、七十二手等合共一百零八手。故有称佛拳,预意为“佛山洪门拳术”。

罗汉拳,一如洪拳,先是练习坐马桩架、运气发劲等基本功夫,然后单势练习,再而双人练习短打。据传罗汉功夫,有“十八金刚捶”“金刚掌”、“点穴术”、“有大小红拳”、“六路短打”等。罗汉手,原属入门操练身手肌肉养气站桩之十八种“势”,亦称十八叟。沧洲仍有人声称家传罗汉拳。在南方有称神拳、佛家或佛掌。清期间由福建传入广东,创五(形)拳;即龙、蛇、虎、犳、鹤拳和以套路方式传习,因而广泛流传。

罗汉拳乃少林外家拳法之一。拳中刚阳有力,一派北派拳的特色。硬桥硬马,使人感觉到其中的孔武有力和阳刚之气,加上套路的编排精巧,使整套拳打起来非常流畅,美妙。

“一字马一片身”是罗汉拳独特的攻守方法。无论进攻还是防守,罗汉拳以自己的侧身对准对手的正中,前手似弓,随机应变以寸劲或防或攻;后手相随,或上或下,守中护肋。这种技击观念和格斗技术异曲同工。

俗说“南拳北腿”。一般认为腿功不是南派武学所长,但罗汉拳的腿上功夫却不容忽视。与“北腿”的高起飞踢不同,罗汉拳为低腿劲踢,配合多样化的步伐,隐蔽性大,重心颇稳,每每能出其不意,一招制敌。

4传承演变

罗汉拳发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有十八罗汉手,在武林中响负盛名。清明期间由名手孙玉峰传入广东后,由于其精妙的拳法和套路而广泛流传。故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比较流行。孙玉峰,河北景县人。十多岁时到北京“威镇镖局”追随张占魁习形意拳。后因镖局被淘汰及政局混乱,孙玉峰南下到广州“精武会”任教,交换到广东蔡李佛的八挂拳和老洪拳之花拳。民国时期中央国术馆编列此“拳”为少林(派)罗汉门。

洪门中人练拳先请手行左掌右拳(对看为明字)之礼。明知不能公开,故改行僧人合什之手,称为罗汉合掌,或童子拜观音,在福建叫罗汉拳,在广东唤作佛拳或佛掌。实为双人对阵之手法,故多用掌。又有擒拿及跌法。在广东演衍出洪、刘、蔡、李、莫五家。在佛山又生出咏春拳的黐(盘)手,蔡李佛和洪家之盘桥。

也有说法认为清雍正年间,因火烧泉州南少林,“铁头和尚”避难于棠口际头村山峰寺,后将罗汉拳传与张宗标,张宗标学成后曾任清朝建宁府武术总教头,罕逢敌手。自此,该拳种广为流传,该拳种一半带龙桩体,讲究一真二快三胆四力,千斤落地,落地千斤,拳守六面,拳打三中。拳谱云:“逢桥则断,逢桥则透,逢空必补’,“有进无退,步步伤人”,讲究桥手和身法的灵活多变,及脚下绊、缠、扫、扣等运用。其套路总称“七双”、“八法”、“三棱箭”,总计二十八花牌。

5罗汉短打

民国三十年后出现了所谓《罗汉短打拳谱》之手抄本。说是山东升霄道人,清乾隆年间着。七星螳螂拳传人尊升霄道人为其先祖。跟着又有手抄本《少林衣钵真传》出现,书中指升宵道人初学于少林寺福居禅师、后又学于峻山某少林高僧。(书中所言,未有佐证)相信是螳螂拳后学所编。《少林衣钵真传》说是咸丰时之弗遑道人所着。

6罗汉螳螂拳

罗汉拳另一分支,在清初期间由李氏(李元赞)家族由福建传入山东,后发展成罗汉螳螂拳。当罗汉拳传至山东后,其短打手拳法(五花手/梅花拳)演生出更加实战之拳术,罗汉螳螂拳十八掌配合十八种步法,手法七长八短,一手化五手,也被称为梅花手(拳)。罗汉螳螂拳又称七星螳螂拳。之七星螳螂拳内容包括;十八罗汉气功、十八(手)叟拳(十八罗汉手)、五花手(梅花手)、崩步拳、插捶等。

7祁家通背拳

祁家通背拳内容亦有大量罗汉拳因素。其《明堂膀切手》法,包括四妙之短打手法。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柔。十八串通(手、掌)法。通背拳保留了原始之练习方法,以单操散手为主。基础有三十六手。

8南少林拳术

漳州地区罗汉拳属南少林罗汉拳,主要有以下几个分支:

一、少华堂罗汉拳。现由林增辉以“少华堂”为名传下。

二、一清师罗汉拳。在漳州由南山寺一清和尚传下。

三、林有才罗汉拳。由漳州岳口理发师林有才(永春籍)传下。

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书中描述

【1】玄难、玄寂以二敌一,兀自遮拦多而进攻少。玄难见自己所使的拳法每一招都受敌人克制,缚手缚脚,半点施展不得,待得玄寂上来夹攻,当下拳法一变,换作了少林派的“罗汉拳”。

【2】这玄渡大师为人慈和,极得寺中小辈僧侣爱戴。虚竹十六岁那年,曾奉派替玄渡扫地烹茶,服侍了他八个月。玄渡待他十分亲切,还指点了他一些罗汉拳的拳法。此后玄渡闭关参禅,虚竹极少再能见面,但往日情谊,长在心头。这时见他突为指力所伤,知道救援稍迟,立有性命之忧,他曾得聋哑老人苏星河授以疗伤之法,后来又学了破解生死符的秘诀,熟习扶伤救死之道,眼见玄渡胸口鲜血喷出,不暇细想,身子一晃之间,已抢到玄渡对面,虚托一掌。

【3】虚竹怎明白他的用意,直言相告:“小僧资质愚鲁,于本派武功只学了一套罗汉拳,一套韦陀掌,那是本派扎根基的入门功夫,如何能与国师过招?”鸠摩智哈哈一笑,道:“既然如此,你倒也有自知之明,不是我的对手,那便退下罢!”

【4】玄慈方丈却精明之极,虽不明白虚竹武功的由来,但看他适才所演的几招,招数精奇,内功深厚,足可与鸠摩智相匹敌,少林寺今日面临存亡荣辱的大关头,不如便遣他出去抵挡一阵,纵然落败,也总是一个转机,胜于一筹莫展,当即说道:“国师自称精通少林派七十二门绝技,高明渊博,令人佩服之至。少林派的入门粗浅功夫,自是更加不放在国师眼里了。虚竹,本寺僧众现今以‘玄、慧、虚、空’排行,你是本派的第三代弟子,本来决无资格跟吐蕃国第一高手国师过招动手,但国师万里远来,良机难逢,你便以罗汉拳和韦陀掌的功夫,请国师指点几招。”他将话说在头里,虚竹只不过是少林寺第三代“虚”字辈的小僧,败在鸠摩智手下,于少林寺威名并无所损,但只要侥幸勉强支持得一炷香、两炷香的时刻,自己乘势喝止双方,鸠摩智便无颜再纠缠下去了。

【5】虚竹听得方丈有令,自是不敢有违,躬身应道:“是。”走上几步,合十说道:“国师手下留情!”心想对方是前辈高人,决不会先行出招,当即双掌一直拜了下去,正是韦陀掌的起手式“灵山礼佛”。他在少林寺中半天念经,半天练武,十多年来,已将这套罗汉拳和韦陀掌练得纯熟无比。这招“灵山礼佛”本来不过是礼敬敌手的姿式,意示佛门弟子礼让为先,决非好勇斗狠之徒。但他此刻身上既具逍遥派三大高手深厚内力,复得童姥尽心点拨,而灵鹫宫地下石窖中数月面壁揣摩,更是得益良多,双掌一拜下,身上僧衣便即微微鼓起,真气流转,护住了全身。

【6】韦陀掌是少林派的扎根基武功,少林弟子拜师入门,第一套学“罗汉拳”,第二套学的便是“韦陀掌”。般若掌却是最精奥的掌法,自韦陀掌学到般若掌,循序而进,通常要花三四十年功夫。般若掌既是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练将下去,永无穷尽,掌力越练越强,招数愈练愈纯,那是学无止境。自少林创派以来,以韦陀掌和般若掌过招,实是从所未有。两者深浅精粗,正是少林武功的两个极端,会般若掌的前辈僧人,决不致和只会韦陀掌的本门弟子动手,就算师徒之间喂招学艺,师父既然使到般若掌,做弟子的至少也要以达摩掌、伏虎掌、如来千手法等等掌法应接。

【7】鸠摩智不容他喘息,连出两指,嗤嗤有声,却是“多罗指法”。虚竹坐马拉弓,还击一拳,已是“罗汉拳”中的一招“黑虎偷心”。这一招拳法粗浅之极,但附以小无相功后,竟将两下穿金破石的多罗指指力消于中途。

【8】别派群僧适才见他和鸠摩智激斗,以“韦陀掌”和“罗汉拳”少林武功大显神威,谁都不知虚竹的真正武功,其实已不是少林一派。鸠摩智自称一身兼七十二门绝技,实则所通者不过表面招式而已,真正的少林派内功他所知极少。虚竹和他相斗时所使的小无相功,他自然是懂的,但北冥真气、天山六阳掌、天山折梅手等高深武功,他却也以为是少林派功夫,听得玄寂说要废去他的少林派武功,不由得大喜,心想:“你们自毁长城,去了我的心腹之患,那是再好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