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少林

当前位置:首页>门派大全>南少林

南少林

景点类别
人文景观
景观形式
寺庙
地理位置
福建莆田市西天尾镇
建造年代
始建于唐朝

南少林

在南少林的争论中,拥有最多赞同者的是三座古寺,一为莆田少林寺,一为泉州少林寺,一为福清少林寺(至今为止,福建出现六座少林寺,仙游的九座寺、东山的古来寺、诏安的长林寺、福清少林寺、泉州东禅少林寺以及莆田林泉院)。 南少林,大量的资料显示其的确存在过,但却在清朝时因参与反清复明活动被清廷镇压了,是彻底焚毁还是改名换姓,至今尚被研究者争论。但可以确定的是:1.其的确存在;2.南少林在福建;3.它留下了不同于北少林的丰富武学。 明朝时期有因倭寇侵扰,南少林曾派出僧兵在福建沿海抗击倭寇,因此后有武学回流

南少林位于福建,是相对于河南的少林而言,相传是中国南方武术之发源地,然而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以帮会及江湖人物的传说居多。较可信的史料似乎与嘉靖年间嵩山少林武僧抗倭有关[1],这也说明了有多个福建寺庙声称与少林有关的原故,依照嘉靖抗倭的汛地分防,有复数的南少林存在是可能的,犹如有众多的南天台讲寺或精舍。

目前在福建有六座古寺声称是南少林所在地,分别是莆田林泉院、泉州东禅院、福清少林寺、东山古来寺、诏安长林寺以及仙游九座寺。

目录

  • 1 现今概念
  • 2 所在地
    • 2.1 莆田林泉院
    • 2.2 泉州东禅院
    • 2.3 福清少林寺
  • 3 争议
  • 4 南拳发源地
    • 4.1 福建鹤拳
    • 4.2 广东洪拳
  • 5 参见
  • 6 外部链接
  • 7 参考资料

现今概念

关于火烧南少林寺的传说,出现于晚清时期,记录在广东三合会的会簿中;将清军烧毁佛山的琼花会馆、即大成国李文茂的发源地之历史,改变为清廷火烧南少林寺。少林五老有可能是在太平天国期间,出现于广州佛山一带,加入了反清组织的武术人物化名。传说火烧南少林寺后(琼花会馆烧毁后),只有南少林五祖(洪门领袖)即五枚至善等人逃出,分别逃亡于中国南方各地、秘密招收门徒,成立洪门成盘散沙的地方反清组织,领袖必须隐名或以假身份出现,使南拳始祖的传说流传甚广,南方武术也因此百花齐放,如广东洪、刘、蔡、李、莫;福建永春、佛山咏春、佛山戏班红船等等。

坊间人士误以为洪门五祖即仅在《万年青》之人物少林五老。

所在地

六座有南少林争议的古寺中,以莆田林泉院、泉州东禅院和福清少林院等三座所拥有的史料及遗迹最为充分。

莆田林泉院

莆田林泉院始建于唐贞观年间。1987在莆田西天尾镇林山村发掘出一批与南少林有关的文物古迹,出土了大量隋唐至清初的历史珍贵文物,发掘了五个刻有“僧兵”、“诸罗汉浴煎茶散”等文字的北宋石槽,史载只有少林寺才能冠以“僧兵”二字。考古发掘出土了“真觉大师难提之塔、林泉院、天佑”唐代石刻和“长兴四年岁次癸已正月”等字样的南唐陶质鸱尾等珍贵的历史文物,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块建塔时作为标志的基石,碑上的汉字清晰可辩:“真觉大师难提之塔,林泉院,天佑”。得知此寺名为林泉院和至少在唐末就已经存在这两大事实。考古报告显示林泉院遗址始于北宋之前、毁于清初。这与传说中的“南少林”始于唐、毁于清的年代大致相同,然而在调查中查阅文献资料没有找到林泉院与少林寺相关的记载。经过两年调查后省考古专家初步认定林山村中存在着一座规模庞大的武僧寺院—林泉院,而这座林泉院就是传说中的南少林。1992年4月25日,莆田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正式向外界宣布发现南少林寺遗址,中国佛教会理事、嵩山少林寺第29代方丈释德禅大师出席新闻发布会。他根据先辈叮嘱暂定了林泉院即南少林寺,并赠送了“南少林就在福建莆田九莲山下”的亲笔题词。

释德禅大师曾表示《洪门历史》:“福建莆田县九莲山少林寺。少林寺本在河南登封少室山,福建少林寺是河南少林寺之支寺。福建莆田少林寺方丈智通禅师…精武艺。”、“莆田少林寺内有僧众百二十人…俱投寺练习武艺…少林寺文武人才,遂极一时之盛。”以至:“康熙准派率领官兵三千人,夤夜包围少林寺,四面纵火,为一网打尽计,间有未经灼毙者,亦悉歼乱箭之下,五福安然逃出…蔡德英袖箭击毙马仪福。”等记载皆可证实林泉院为南少林寺,南少林争议中另一座泉州东禅院的方丈释常定则认为林泉院是南少林寺被火烧后在永春的分院或下院。

泉州东禅院

泉州东禅院在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赐名镇国东禅少林寺,宋、元、明间多番遭火灾及重修复建,清咸丰六年(1856年)东禅寺主持幻空曾手书“少林古迹”山门匾额,稍后又出现过“钦赐东禅少林寺”供案。因此有考证认定闽中少林即泉州东禅院,从而奠定其南少林的说法。

福清少林寺

坐落在福清市东张镇新宁里肖林村。始建于唐代,毁于战乱,经考古工作者调查、考证和考古挖掘,1993年6且4日在福清市东张镇少林自然村找到了少林寺遗址。又经福建省、福州市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诸如遗址中发现“少林院”、“少林”等石刻铭文,有多座台阶,马厩、练功场、少林僧人墓葬,而遗址寺院依山建成,与河南嵩山少林寺相似。寺前的石板桥刻有“少林院沙门谨募众缘,共发心德,舍造下洋石桥一间”石碑,宋、明历史皆有记载。

争议

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接受采访时表示:

“在我们少林寺所有的典籍中,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南少林’的字样。”。[2]


泉州南少林寺方丈释常定则针锋相对的声称:

“少林肯定在福建,这不是谁说有或没有,历史是可以查得到的,历史是有凭证的,对于这种争论并不在乎。”[3]


南拳发源地

戚继光、俞大猷曾经驻扎于闽中莆田、福清一带对抗倭寇,当地少林僧人支援军队,以铁棍对浪人刀。俞大猷还教授俞公棍训练军队。[4]

戚继光著作《“纪效新书》内容包括兵法、拳术、箭法、兵器等使用方法。其中卷十四之〈拳经捷要篇〉所谈的是拳术,更附有戚继光自己改良自长拳之卅二势。戚离去后,留下之拳种及锻炼士兵的方法,再经历郑成功之洪门时期,最后发展成多个门派之南方武术(功夫)。

福建鹤拳

广东洪拳

参见

  • 门派
  • 中国武术流派
  • 少林拳
  • 达摩
  • 洪门
  • 少林寺

外部链接

  • 《南少林之谜》解说词,北京科影厂《发现之旅》
  • 莆田南少林,深山中的传奇,莆田新城网

参考资料

  1. ^ 《上海掌故丛书·吴淞甲乙倭变志》、《日知录》、《云问杂志》
  2. ^ 少林寺的生存之道演绎为生存模式 人民网
  3. ^ 释永信:无南少林 泉州少林寺主持否认 星岛环球网
  4. ^ 《纪效新书》:“俞公棍所以单人打不得,对不知音人打不得者,正是无虚花法也...只是照俞公棍法以使叉钯钩镰,庶无花法,而堪实用也。”
以上内容来自维基百科

1莆田南少林寺

历史

南少林寺遗址位于福建莆 田市西天尾镇九莲山林山村,距市区约17公里。

嵩山少林寺第29代方丈大师,他根据先辈叮嘱,确定了莆田县林泉院即南少林寺,是福建南少林寺的一个重要分支,并赠送了“南少林寺就在福建莆田九莲山下”的亲笔题词。南少林寺位于莆田市西天尾镇九莲山麓。

1986年至1988年,原莆田县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这座湮灭了三百多年的寺院遗址。

1992年4月25日,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莆田市人民政府、莆田县人民政府 两级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向外界宣布发现南少林寺遗址。

1998年12月8日,南少林寺重建工程竣工,正式向海内外开放。

现在,南少林寺已初具规模,大雄宝殿、天王殿、钟鼓楼、山门以及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所题的“南少林寺”牌坊等巍峨壮观,金碧辉煌。

九莲山中有座林泉院,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557年),至北宋嘉佑

年间(1056-1063),此寺已形成很盛的武风,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武术活动的中心。相传河南嵩山少林寺13武僧帮助唐太宗统一中国后,唐太宗赐于“僧兵”,并准许在全国各地建立十座分寺。据考,荔城区九莲山的林泉院,就是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较早创建的分寺之一。因为规模宏大(占地约三万平方米),武风鼎盛,影响南中国,故称之为南少林寺。据考,该寺于清初被清兵焚毁。1991年9月14日一16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会与福建省体委、福建省武术协会在莆田兴化宾馆联合召开了南少林寺遗址论证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武术、历史、宗教、考古等学术界的三十多位专家,就闽中少林寺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科学的论证。最后宣布了论证结论:“基本判定:林泉院即武术界通称的闽中南少林寺,也就是南少林寺。”

1992年4月25日,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莆田市、县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南少林寺遗址论证会暨重建南少林寺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了上述结论。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中外19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共120人出席了会议。原中央顾问委常委陈丕显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南少林寺遗址经专家论证在莆田,揭开了中国,世界上的一个谜,对弘扬中国文化是一大贡献”,“我们一定要重建好南少林寺,让人们知道中国有北少林寺,还有南少林寺。”亚洲武联主席徐才说,南少林寺与武术有密切联系,是南派拳种的重要发祥地。南少林寺的重建将对我国武术事业发展乃至亚洲武术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全国佛教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周绍良在会上说:“南少林寺遗址的谜案揭开了,是佛教界的一件大喜事。赵老 (朴初) 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特地叫我代表他和全国佛教界的朋友表示祝贺,并大力支持重建南少林寺,使其不仅成为武术活动的重要场所,而且成为佛教界朝拜礼佛之地。”全国侨联顾问林一心说:感谢大家的努力。几十年争论的南少林寺遗址问题可以说结束了,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南少林武术。

新闻发布会后,新华社当晚向全世界发稿,题为“南少林寺将在福建莆田重建。”中新社也于4月26日发表报道:“专家论证破历史谜案,福建将重建南少林寺。”塔斯社、朝日新闻社和香港的《大公报》、《文汇报》等也分别发稿,在海内外报刊报道这一消息,宣称:南少林寺遗址争论可以休矣,百年谜案已大白于世,这一研究成果,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僧兵

1986年至1988年,原莆田县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这座湮灭了几百年的寺院遗址,经过认真发掘,发现了5个刻有“僧兵”、“诸罗汉浴煎茶散”等文字的北宋石槽。据传,只有莆田少林寺才能冠之以“僧兵”二字据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90年12月,福建省考古队对九莲山寺院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真觉大师 革隹 堤之塔、林泉院、天佑”唐代石刻和“长兴四年岁次癸巳正月”等字样的南唐陶质鸱尾等珍贵的历史文物。

重建

1992年4月25日,南少林遗址论证会暨重建南少林寺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1998年12月8日,九莲山南少林寺重建工程竣工,开始向海内外开放。

为了更好发展南少林,2007年南少林寺恢复宗教活动。 1986年,莆田市在西天尾镇北部层峦叠嶂中的九莲山麓发现一处古建筑遗址,以及五口建造于北宋年间的大型花岗岩石槽残碑、石柱等,学者们从石槽长226厘米、宽100厘米,槽旁刻有“诸罗汉浴煎茶散”字样,判断这是僧兵治疗伤病用的石槽,又从残碑、石柱上的“林泉院”、“寺山界”字样,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口重达数千斤的宋代石槽,槽上刻有“当院僧兵永其佳其合共造石槽一口”,推测此遗址可能是南少林寺遗址。

地形

九莲山南少林寺海拔500多米,地形酷似河南的山间盆地,居九华山脉中段,地势十分险要,是理想的兵家用武之地。山间盆地小平原,耕植可以自给,大本营离各个隘口不过数里之遥;且坡度平缓,如有军情,到隘口凭险据守不过片刻功夫。从地理形势上看,林山实在是个易守难攻的藏龙卧虎之地。寺区周围有朱山、樟江、寨头等10多个山寨。目前各寨遗址均存。山头尾和梧桐山还有高三、四十米颇为壮观的山涧瀑布。少林寺遗址正处在九莲山盆地的中心,寺院的基地有两三万多平方米,十方丛林的气度可想而知。清初,南少林寺因在反清复明斗争中与天地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王朝深为忌恨,遣兵焚毁,南少林寺从此湮没于历史烟尘之中。

遗址

1992年4月25日,莆田市县两级政府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向外界宣布发现南少林寺遗址,中国佛教会理事、嵩山少林寺第29代方丈德禅大师出席新闻发布会,他根据先辈叮嘱,确定了林泉院即南少林寺,并赠送了“南少林寺就在福建莆田九莲山下”的亲笔题词。现在,南少林寺已初具规模,大雄宝殿、天王殿、钟鼓楼、山门以及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题额的“南少林”牌坊等,巍峨壮观,金碧辉煌。周围的苦竹寺、霞梧院、九莲岩等大小寺院环绕着南少林寺,形成气势昂扬的寺院群落,重现了当年十方丛林的恢宏气度。

南少林地址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景区

南少林景区,有南少林寺、九华叠翠、紫霄怪石、关帝庙等自然景观,还有九牧祖祠、澄渚书堂、九华山摩崖“虫文鸟篆”的仙篆文字,更有海上女神林默娘、三一教创始者林兆恩、民族英雄林则徐、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史迹和石刻等人文景观。大量丰富而有价值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将被进一步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形成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备、涉外服务发达、集旅游、朝圣、度假、轻工、商贸等为一体化的旅游名胜度假区。南少林寺遗址历史谜案揭开之后,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海内外各界人士纷纷挖掘南少林武术,莆田市先后举办了五届南少林拳大汇赛,“虎虎如生莆仙拳,发掘整理天下扬”,海内外各界人士慕名前来莆田参观、朝拜、习武的络绎不绝。1992年8月8日,省政府正式批准重建南少林寺。

南少林寺重建工程分三期进行,由国家建设部、省古建筑研究所进行总体设计,首期工程南少林盘山公路,由赵朴初先生亲自题写的“南少林”大牌楼、小牌楼以及寺区的大雄宝殿、天王殿、钟鼓楼、长廊、僧舍、放生池、护寺河、护寺桥、山门等10多个项目和寺外的停车场等已于1998年12月8日竣工、剪彩,并正式对外开放。重建的南少林寺既保留了唐宋时代的建筑风貌,又体现了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的崛起,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胜地。

历史古迹

武术是我国国宝,莆田是武术之乡,自唐代武则天首开武考以来,莆田共中全国级武状元12人,武进士307名,有22人任过兵部尚书。南少林寺是南拳的发祥地,也是东南沿海武术活动中心,南少林的“佛家拳”、“安海拳”、“一指禅”等名扬大江南北,远播日本、东南亚。1990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五届南少林传统拳术大赛。各路拳师表演51种不同的拳械,110多个套路,并首次发现了新的拳种“佛祖拳”。习武有上自88岁的长者,下至5岁的孩童,反映了南少林故乡的武术遗风。

南少林寺原名林泉院,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林泉院的习武之风,缘起于唐初,传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辅公部将路得才聚众东南沿海沦为强盗,夜集明散,弄得民不聊生。唐太宗命已敕封为大将军的少林寺方丈昙宗率僧兵惩治海盗。昙宗派十三棍僧之一的道广和尚和僧广、僧满三人带五百僧兵入闽平暴。他们在当地收下不少禅宗弟子,沿海人民挽留这些救难的活菩萨。道广也感到盛情难却,就回嵩山少林祖庭禀告昙宗方丈,昙宗方丈送一首偈语让其在福建找一处同嵩山九顶莲花山相似的地方建一座南少林寺:一则示不忘祖庭;二则在沿海传播大乘禅宗。偈语是“傍海平盗日月久,九莲山下有宿头;南北少林同一寺,大乘禅在心中留”。为此,道广和尚回到福建就按照方丈偈语所说,同师兄弟们找到了当时就有名气,且酷似嵩山的林泉院扩寺定居,同嵩山少林寺一样养僧兵,参政事,林泉院也就成为江南的少林分寺。该寺所在的林山村周围有九座山围成一圈,形如九瓣莲花,寺院就坐落在花心的位置上,因此名为九莲山少林寺,俗称南少林寺。南少林寺在反清复明斗争中与天地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南少林寺武僧所具有的强烈泊疾恶如仇、除暴安良的忠义精神,曾受到民众的推崇。在反清复明斗争中,南少林寺被清兵所焚毁,由于清廷的舆论封锁,这一段悲壮的历史鲜为人知,只是在民间悄悄流传。“寺因武显,武以寺名”,南少林寺是南拳的发祥地,当时此寺习练少林南拳武风极盛,并广泛流传民间。

去过北少林的人知道,嵩山少林寺北靠五乳峰,寺前有条小溪(少溪河)自右向左流过。河对面为少室山,寺右侧有塔林,右前方有“卧佛山”,左前方为九顶莲花寨。林山的林泉院,它背靠祖(朱)山等几个小山头,院前也有一条小溪从右向左流过(现为护寺河)。院右侧有塔群(今为塔里,塔西自然村),寺院右前方也有一座“卧佛山”(当地叫它为弥勒献图山、石面桶),寺院左前方有九叶莲花峰。

在林泉院遗址上重建的南少林寺四周山头海拔在600米左右,最高峰为北部的祖山(又称朱山,与明亡后天地会拥戴的反清复明精神领袖朱太子有关),高642.1米,西部大舞寨600.2米,东部山头尾576.6米,南部斜仑595.5米,紫霄峰559米,南少林寺对面巨岩“石面桶”(卧佛山)576.6米。站在朱山半山腰,可以数得出九个山头恰似莲花,故乾隆 莆田县志称为“九莲峰”。

林泉院正处在莲花心上,居九华山脉中段,其附近有九堆天然巨石也形似莲花,俗称“莲花穴”。林泉院的基地有二万多平方米。周围有苦竹寺、霞梧院、九莲岩等大小寺院,环绕着林泉院形成洋洋大观的寺院群,十方丛林的恢宏气势可想而知。附近的资福寺建筑大多已毁,现存一室,建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内有一对石刻对联:“云日就瞻祝无最寿,天人欢喜演上乘禅",为宣统皇帝的老师陈宝琛敬书。北面有一座“红花亭”,系明朝遗臣陆圻、郑郏创建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神案前有石砌莲花图案,亨柱上有“万物总归三尺剑,五云时现七星旗‘的楹联,题头暗示天地会的武将万云龙和南少林寺五祖和尚反清复明之举,是天地会反清斗争的聚义厅。

莆田南少林寺地势险要,是理想的兵家用武之地。周围有朱山、樟江、苏岐、黎尾、梧桐、斜仑、紫霄峰、寨头、山头尾、大尖、洪度、太舞、石面桶等10多个山寨,目前各寨遗址尚存,樟江寨的四处石刻,证明该寨系黄次波于明末隆武元年(1645年)抗御清兵时所建。山头尾和梧桐山还有高三、四米的鬼潭瀑布和无底坑爆布。

林山村至今保存大量与寺院有关的地名,如院前、院后、院口、塔里、塔西、放生池、练功埕、马槽等,更有与习武有关的姑嫂营、南营、后营、尾营、将军庙、旗杆坪等,单是长226厘米,宽100厘米的刻有“诸罗汉浴煎茶散”字样的僧兵治疗伤病的石槽和7千多亩的茶园遗迹,就足见当年金戈铁马之盛。

九莲山下的小湾存有一块大石,上刻有“僧继言造”。据说这四个字是一个叫继言的和尚用手指刻写的,相传当年有一武林高手扮成游僧来林泉院偷走少林剑谱,继言识破后,在溪边拦截,却不动武,只说要架石替他做桥,说罢背起一块大石架在溪上,用手指写下此四字,然后客气地让路,那假僧一看,自知功力不如,就把包袱放下飞快逃走了。继言和尚以一指禅功扬名,传说他可用一指帮人治病。林泉院附近有一块“一指禅石”,象手一样,食指指向西方,形似南拳标准手势,成为当年照此石启示,练功坐禅的天造之物。

此外,这里相传的“千灵祖师斗山魈建苦竹寺”、“佛光创建霞梧院”、“吉星侍卫”、“五百僧洗反”等故事道出了一处处历史典故。 在众多的南少林寺遗址研究中,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向国家申请探方考古。1990年12月1日至1991年5月25日,经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批准,福建省考古队对林泉院约3万平方米遗址进行第一期1325平方米的重点发掘,又出土了大量隋唐至清初的历史珍贵文物,发掘了五个刻有“僧兵”、“诸罗汉浴煎茶散”等文字的北宋石槽,史载只有少林寺才能冠以“僧兵”二字。考古发掘出土了“真觉大师难提之塔、林泉院、天佑”唐代石刻和“长兴四年岁次癸已正月”等字样的南唐陶质鸱尾等珍贵的历史文物。

历史

因为莆田自设县时就隶属于南安郡(郡驻地今泉州南安市),唐代隶属于清源郡(晋江南安莆田仙游4县,包括今泉州莆田厦门金门及漳州北部),在清朝时又和泉州隶属于兴泉永道,从民国到新中国后的几十年内有时候是隶属泉州,所以有泉州的南少林之说。泉州的南少林最早见于《万年青》"白眉道人奉旨大破少林寺"。莆田地处闽中,清末成书《少林拳术秘诀》称:"斯时国内有两少林,一在中州,一在闽中"。唐豪考证认为:此"闽中"少林即泉州少林,从而奠定了泉州南少林的地位。早期看法认为:泉州东禅院即南少林。始建于唐初的泉州少林寺虽历经沧桑,千年古刹史迹犹存,文献可稽。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年间,东禅寺主持幻空曾手书"少林古迹"山门匾额,稍后又出现过"钦赐东禅少林寺"供案。泉州历史学会陈泗东据此认为:"东禅寺有两个名称,一是正式的,名为镇国东禅寺,另一个是俗称叫少林寺。"

2泉州南少林

泉州是南少林武术的发祥地之一,武术活动历史悠久,盛于两宋,至今枝繁叶茂,拳派远播,影响广泛。以南少林武术为代表的泉州武术文化是泉州优秀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少林武术由五祖拳、太祖拳、白鹤拳、五梅花拳等拳种构成了独特而博大精深的拳术系统;是泉州历史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宝贵遗产。明清以来,它传播到东南亚、台湾、香港、澳门和琉球等地,成为泉州南少林武术的支派。南少林武术薪火相传,有极强的传统继承性和凝聚力,至今海内外人士寻根溯源,络绎不绝。泉州少林寺由嵩山少林寺分灯衍派,建于清源山麓,曾一度出现过"寺僧千人,陇田百顷,树林茂郁"的盛况。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泉州广泛开展群众性武术活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实力雄厚、独具特色的武术队伍。60年代泉州业余武术社成立,拳界耆宿纷起响应,气象为之一新。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武术协会应运而生,各门派传人齐集麾下,武术馆、武术学校遍布城乡,再现"泉南千载少林风"的盛况。目前全市已有5个区(市)被国家体委评为"武术之乡";二十年来,世界各地众多武术团体和人士来泉寻根访友,并开展了双边的访问交流活动。泉州武术界与日本、菲律宾武术团体结为友好团体,并与四大洲的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个武术团体建立了友好联系,为增进泉州与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人民的传统友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福清南少林

简介

福清少林寺 福清少林寺坐落在福清市东张镇新宁里肖林村。遗址寺院依山建成,有多座台阶,马厩、练功场、少林僧人墓葬等。”“少林”二字可能是本地人崇拜少林武士而在封建时代中后期改动的。出现“少林”二字的不定是南少林,而出现“少林”二字不只此地独有,全中国不少地方出现“少林”,但并不是南少林所在地。寺前的石板桥刻有“少林院沙门谨募众缘,共发心德,舍造下洋石桥一间”石碑。宋,明历史皆有记载。

多部史志记载南少林寺在福清: 

第一,宋朝状元梁克家,于淳熙九年(1182)纂修的《三山志》卷36在福清县“寺观”类第15页载:“东林院,新宁里。……少林院,同里。旧产钱一百七十七文,曾记二贯三百八十二文,县申三百七十七文。”

第二,明朝进士莆田人黄仲昭编纂,刊行于弘治庚戌年(1499)的《八闽通志》卷75,在福清县“寺观”类第15页载:“方乐寺、东林寺、后塘寺、龙溪寺、招福寺、龙居寺、少林寺、大仵寺(上八寺在新宁里)。”这就更进一步说明少林寺就在福清的新宁里。

第三,明朝叶溥、张孟敬于正德十五年(1520)撰修的《福州府志》卷40在福清县“寺观”类第21页也载:“少林寺……”。

第四,清朝乾隆年间钦定《四库全书》第484卷史部第53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本1989年版),在福清县“寺观”条目中载“东林院,新宁里。……少林院,同里。”

上述史志均明确记载:从宋朝到清初的一千多年岁月中,少林寺都在福清新宁里。

宋代名人菱记有福清嵩山少林寺:

宋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刘克庄(莆田人)著有《后庄先生大全集》,其中卷159中有一篇题为《诚少林、日九座》的墓志铭。文中不但有“嵩山少林”之记载,而且有南少林寺高僧释德诚之行状记述。

福清方志记有嵩山祖塔:

福清《黄檗山寺志》卷四“法”类中有第24代际传心然禅师的传略,文中介绍心然禅师“诞康熙戊辰年四月廿四日午时,寂乾隆壬申年三月初四日酉时,世寿六十有五,腊六十一。辛卯年葬嵩山祖塔。《语录》二卷、《幻隐集》一卷行世。”

查《黄檗山寺志》卷五“塔”条目,该寺于崇祯辛巳年在本山建造祖塔,说明黄檗寺与少林寺各有祖塔。那么“嵩山祖塔”显然是指嵩山少林寺僧徒祖师辈墓塔。可知心然禅师原是嵩山少林寺僧人,驻锡黄檗寺任主持,圆寂后归葬“嵩山祖塔”。在佛教界,僧人圆寂,多数归葬原寺院祖塔(或祖山),如黄檗寺隐元禅师东渡扶桑创建日本黄檗寺,成为日本黄檗寺的开山祖师,后来在日本圆寂。而据《黄檗山寺志》卷五“塔”类中记载:“扶桑隐元祖师齿发塔在松隐堂”。说明隐元圆寂后,其弟子将其齿发护送归黄檗祖山并建齿发塔。同样道理,心然禅师是嵩山少林寺僧人,圆寂归“葬嵩山祖塔”就不足为奇了。

宋代南岭宫存有楹联纪嵩山

在少林寺后面有一座巍峨挺拔的山峰,名嵩山。在嵩山西南麓有一座建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的南岭宫,宫门至今尚存一副楹联,曰:

宫向嵩山兴万载

神居南岭佑千家

当地干部群众都异口同声对我们说,宫对面那座高山世代相传都称为嵩山。这座建于北宋的南岭宫,可谓是福清嵩山少林寺的又一历史见证。

除上述文字记载外,福清嵩山少林寺尚有当地大量口碑旁证。福清于1989年进行地名补查,据《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成果表》载:“少林村……因村后有一古刹,相传是嵩山少林寺分寺,也名少林寺。吴氏于清初择此而居,村以寺名。”从实地勘查证实,福清嵩山少林寺之山水形胜与河南嵩山少林寺确实十分相像,同时又同是达摩祖师派下的禅宗寺院,说是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分寺,是名符其实的。

古代《请神簿》为少林寺作证

少林村道士郑某祖上流传下来几本古旧《请神簿》,其中两本毛笔手写体《地头神簿》册子,在册的神只开列有:府、县的城隍仁主明王:古新宁里四至境域的护界神;山岭、沟、岩的力士、尊王;寺院的伽蓝、土地;庙境的六曹官典等诸地头神的名字,少林寺的伽蓝、土地大名也在其中。《地头神簿》载:“功烦五殿符官使者,口含茗香专拜请,拜请本府、县城隍主者……少林寺伽蓝、土地、库司大王……少林尾陈禁忌师公……同降花筵。”

我们在少林村调查时,搜集到多本的《请神簿》,发现所有《请神簿》中,“福清城隍神主”和“少林寺伽蓝”、“土地”、“库司大王”诸神祗均在被请之列。此事十分有趣:福清少林寺已湮没几百年了,可“少林寺伽蓝”、“土地爷”却还活着,他们还守护在少林寺,还在那里潜在地发挥作用,而使世上的人在举行祭祀时必定要邀请他们出席。诚然,这种荒诞迷信是不可取的,但《请神簿》却说明了少林寺存在的历史事实,因为,如果没有少林寺,哪有“少林寺伽蓝”和“土地爷”的神位呢?

《请神簿》还记载昔时的少林寺另有一座殿堂,称伽蓝以及在寺址旁边尚有一座土地庙,其中供奉的神主自然是伽蓝神和土地爷了。

总观《请神簿》对古新宁里的境域四至、寺院宫庙、山川地名的记述,是极为详细准确的,均名有其位,许多的寺庙至今尚存,遗址犹在,所记载的山川境域的地名,目前仍然在使用中。这表明《请神簿》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地方文献,对研究地方民俗,历史沿革,以及寺院、宫庙的兴废,都有参考作用。特别是《请神簿》记述福清新宁里少林寺,与史籍记载也完全一致。因此,《请神簿》是南少林寺在福清的又一文字佐证。

此外,少林寺与当地许多地名吻合。在少林寺周围有许多以少林命名的地名,处处体现少林风,如少林村、少林桥、少林路、少林溪、少林洋、少林境、少林庵、少林大丘、少林驴路、少林尾等。这些地名都派生于少林寺,虽非志乘记载,但至今仍在实际使用,为当地群众所熟知,亦足佐证。

福清发现的少林寺遗址,史册记载之多,遗址规模之宏伟,遗迹结构之完整,遗物分布之广泛丰富,以及所显示的文化内涵与河南高山少林寺之相似,在福建都是仅见的。特别是经过省、市考古队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无论在史证和物证两方面,都得到科学的验证,无可置疑是名副其实的少林寺遗址。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国南北两个少林寺是历史的事实,我们也有理由认为,中国南北两个少林寺是历鸣的事实,我们也有理由认为南少林寺在福清。正如福清市委书记宋克宁所说的,现在,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已经查明,实有其事。南少林寺在福清,寺址在东张镇少林自然村。

历史

福清少林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始建于唐代,毁于战乱。近年经考古工作者调查、考证和考古挖掘,在1993年6且4日,在福清市东张镇少林自然村,找到了少林寺遗址。又经福建省、福州市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诸如遗址中发现“少林院”、“少林”等石刻铭文,以及石桥、石盂、石槽、石碾(药臼)、石碑、石础、石舂臼、石磨、石香炉、瓷器、钱币、铜镜,还有和尚墓塔等上千件文物,使福清少林寺遗址得到考察。以及所显示的文化内涵与河南嵩山少林寺之相似,在福建都是仅见的。

景观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福建省宗教局和福州市政府先后批准福清市在遗址上重建南少林寺,福清市各界人士及海外华侨共集资5000万元人民币用于重建南少林寺。前不久,本人再到南少林一游,感受颇深。

南少林寺坐落于福清市西部闽中的崇山峻岭之中,寺院四面群山绵延,雄浑巍峨,一泓绿水环绕着上座座青山,密林深处,风吹草动山舞峰移、云烟拂拂、悠然飘逸。寺院座西朝东南,周围溪、涧、流、瀑、泉,清水汩汩,涌泉自出,构成了难得的秀水奇观。整座寺院依山起势、背倚着五老峰,也名“嵩山”,无论地形或山峦与河南嵩山如出一辙,令人称叹!寺前一溪横卧,迳流蜿蜒曲折,溪水清澈、晶晶莹莹,长流不涸。进入寺院,必先跨上长近二百米的铁索拉桥,人站在上面稍有摇晃之感,心境顿时豁然开朗。桥下是清澈如镜的湖面,把群山、寺院、绿荫映入水中。由于谷低,枕石漱流,清音潺潺,加之苍崖夹谷清泉长流,谷中常云蒸霞蔚,山色空蒙,时有紫气苒苒,神秘莫测。

4泉州南少林

泉州南少林最早见于《万年青》"白眉道人奉旨大破少林寺"。清末成书《少林拳术秘诀》称:"斯时国内有两少林,一在中州,一在闽中"。唐豪考证认为:此"闽中"少林即泉州少林,从而奠定了泉州南少林的地位。早期看法认为:泉州东禅院即南少林。始建于唐初的泉州少林寺虽历经沧桑,千年古刹史迹犹存,文献可稽。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年间,东禅寺主持幻空曾手书"少林古迹"山门匾额,稍后又出现过"钦赐东禅少林寺"供案。泉州历史学会陈泗东据此认为:"东禅寺有两个名称,一是正式的,名为镇国东禅寺……另一个是俗称,叫少林寺。"东禅寺即南少林的说法在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泉州是南少林武术的发祥地,武术活动历史悠久,它始晋唐,盛于两宋,至今枝繁叶茂,拳派远播,影响广泛。以南少林武术为代表的泉州武术文化是泉州优秀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少林武术由五祖拳、太祖拳、白鹤拳、五梅花拳等拳种构成了独特而博大精深的拳术系统;武术是泉州历史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宝贵遗产。明清以来,它传播到东南亚、台湾、香港、澳门和琉球等地,成为泉州南少林武术的支派。南少林武术薪火相传,有极强的传统继承性和凝聚力,至今海内外人士寻根溯源,络绎不绝。泉州少林寺由嵩山少林寺分灯衍派,建于清源山麓,曾一度出现过"寺僧千人,陇田百顷,树林茂郁"的盛况。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泉州广泛开展群众性武术活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实力雄厚、独具特色的武术队伍。60年代泉州业余武术社成立,拳界耆宿纷起响应,气象为之一新。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武术协会应运而生,各门派传人齐集麾下,武术馆、武术学校遍布城乡,再现"泉南千载少林风"的盛况。目前全市已有5个区(市)被国家体委评为"武术之乡";二十年来,世界各地众多武术团体和人士来泉寻根访友,并开展了双边的访问交流活动。泉州武术界与日本、菲律宾武术团体结为友好团体,并与四大洲的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个武术团体建立了友好联系,为增进泉州与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人民的传统友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林坊武术属泉州少林派系。清乾隆年间,连城县林坊乡四房十满公投师于泉州少林寺,学艺五年后回籍,把少林武术与林坊原有的武术套路各相结合,同时汲取连城各派武术优点,自成一派,逐步形成林坊武术。林坊拳、齐眉棍廿八宿、大刀、钩刀、钯头和短兵具双刀等,林坊武术讲究攻防结合,以柔克刚,以虚掩实。拳、刀、棍各有一套要诀,并经一代代武术人推广传承,炉火纯青。1989年林坊林氏成立“林坊武术协会”是连城县最早成立的武术协会。武术协会成立后,设有狮队12个,龙队10个。林坊武术协会组队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市、县组织的各项比武活动,并多次获得奖牌。

5发现之旅

前言

目前对南少林最权威客观的资料当属北京科影厂的《发现之旅—南少林之谜》,由于全文过长,为方便读者了解结果,仅把全片的开头、中间重要的发现、最终的结论列出,有兴趣了解详情的读者可以百度一下“发现之旅—南少林之谜”。

片头语

“天下功夫出少林”,以“南拳北腿”著称的南北两座少林寺院的僧人,匡扶正义,历次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然而,少林寺难逃被焚烧的命运。一千多年过去了,当年赫赫声名的南北两少林寺,只留下北少林依然屹立在嵩山之上,香火旺盛,南少林寺此刻却销声匿迹了。为此,人们开始了历史的追踪。

相传,公元1674年,康熙突然下旨三千御林军火烧南少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其中必定有着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于是,莆田最先开始了他们的寻找,在林山村中,文物普查队发现了一口刻有“僧兵”铭文的北宋石槽。有关专家论证,“僧兵”是南少林寺独有的编制。从而,推断出石槽的所在地——林泉院就是传说中的南少林。然而,泉州的两本祖谱——《清源金氏族谱》和《西山杂志》更有详细记载,泉州存在过一座规模宏大的少林寺。不料,此时的福清出示了更为确凿的证据,出土的文物、古代的地图、以 及相关的文献资料,一致指向福清的确存在着一座少林院。

然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教授罗炤的研究发现,却让南少林之谜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探索。罗炤发现了福建南部某小镇的一种几乎绝迹的特殊的佛教派别——香花僧。香花僧也侍奉佛祖,为民众做丧喜事,宏扬佛法。但却有不同于正宗的佛教丛林的地方,他们可以杀生吃荤,可以娶妻生子。奇怪的是,香花僧的传人,有一本神秘的秘典——香花僧秘典。这本秘典中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它揭开了两百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南少林寺为何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以及寺院遗址的真正所在地。

重要发现

在北京的清宫档案库里,收藏着一本嘉庆十六年,清政府在广西东兰州姚大羔家查获的天地会《会薄》。

《会薄》中记录了天地会创立的一段悲壮历史,这就是著名的“西鲁故事“。

康熙十三年,西鲁国入侵国境,朝臣官兵抵挡不住,朝廷张贴皇榜招募天下勇士,许诺退兵者封侯赐爵。南少林寺僧自愿揭榜请缨,奋勇杀敌卫国。不料得胜回朝后,康熙却火烧少林寺,屠杀僧人,侥幸逃脱的五个和尚歃血盟誓“反清复明”,组织天地会,为死难者报仇。

天地会又名三点会、哥老会、小刀会等,其内部统称“洪门”。在清朝二百六十七年的统治期间内,天地会一刻也未停止它的“反清复明”的斗争。太平天国起义、辛亥革命都与天地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遗憾的是,天地会的《会薄》中并未记载南少林寺的所在地。

1986年8月,莆田县的文物普查队来到西天尾镇林山村进行文物普查。在林山村村口,一口置于露天的石槽马上引起了文物普查队的注意。经普查队考证,这口石槽造自北宋中期。石槽上“僧兵”这两个异常醒目的汉字让普查队员不禁产生疑惑。第二天,文物普查队发现了另一块北宋石槽,上面刻着“诸罗汉浴煎茶散”字样。自古以来,中国佛教界常把有道僧人喻为罗汉,从石刻的表面意思猜测,这口北宋石槽,极有可能是寺院僧人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工具。然而,仅凭几口北宋石槽,是无法证明,那座消失了几百年的南少林就在林山村的。专家们开始从大量历史文献中寻找,但没有发现丝毫有关少林寺的记载。1990年12月1日,福建省考古队进入林山村“林泉院”的遗址,开始了第一期的发掘工程。发现了块建塔时作为标志的基石,碑上的汉字清晰可辩:“真觉大师难提之塔,林泉院,天佑”。这个碑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寺院名称叫林泉院,第二个是说明这个寺院至少在唐末就已经存在了。考古报告显示,“林泉院”遗址始于北宋之前,毁于清初。这与传说中的“南少林”始于唐,毁于清的年代大致相同。但专家们翻遍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均没有找到林泉院与少林寺相关的记载。

在莆田考察的专家们认为,经过科学考证,已经证明了林山村中,存在着一座规模宏大的武僧寺院——林泉院,而这座林泉院就是传说中的南少林。

清咸丰丙辰年间,东禅寺主持幻空曾手书一块“少林古绩”山门匾额。

泉州东禅寺的始建年代和废弃的年代,与传说中的南少林大致相符,最重要的是,这里曾经存在过一块清朝年间《少林古绩》的匾额。从这块匾额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东禅寺就是少林寺的古代遗迹。

据近代武术名著《少林拳秘诀》中记载:“国内有两少林,一在中州,一在闽中”。‘中州’指的是嵩山少林寺。而‘闽中’则指福建的中部。从福建的地图上看,莆田和福清都在闽中。刘福铸的文章中写到:在福清的新宁里有座少林院。1993年5月,专家们在《三山志》的福清县寺观中找到:“新宁里,少林院。”紧接着,清朝乾隆年间钦定《四库全书》同样记载着“新宁里,少林院”。专家们看见了民国二十年版的《福清县全图》。在新宁里西北部位置上,标注着“少林”。

这时,陈泗东也看见了《西山杂志》,《西山杂志》是蔡永蒹在清嘉庆年间撰写的手抄本。该书中赫然记载了:唐初,嵩山少林寺派救唐王的十三棍僧之一—智空前来福建兴建分寺,而这座分寺就坐落在清源山麓。俞大猷曾在自己所著的《正气唐集》中记载:嘉靖辛巳年,俞大猷途经嵩山少林寺。在观看了上千位以精通剑术知名的武僧表演后认为:少林寺以剑技名天下,但现在真诀皆失。后来,俞大猷应方丈的邀请回传少林棍法给北少林。如此看来,俞大猷小时在清源山上所学的武术,很可能就是少林拳法,并且泉州少林寺也很可能就在清源山上。按照《西山杂志》中的记载,泉州的清源山上有座少林寺,而且寺中的僧人精通少林拳法。陈泗东依此断定,泉州少林寺就是传说中的南少林。

1993年6月4日,陈华光等人依据民国三十二年版,的《福清县全图》中所标注少林的位置,来到福清东张镇。专家们惊讶地发现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有不但有座少林寺,而且还有少林桥、少林溪,并找到了“少林院”等汉字。紧接着,人们在村西口处,又发现了一口大石盂。石盂上同样刻有“少林当山僧”的铭文。

1995年7月,福建省和福州市考古队来到了福清少林院的遗址。他们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进行了,为时一年半的艰苦发掘工作。从出土文物的考证,史料的记载等方面来看,福清少林寺,无疑就是传说中的“南少林”。

1993年6月,罗炤来到漳州市东山县的铜陵镇。铜陵镇镇政府坐着一批天地会研究人员。其中坐着一位清癯的僧人。研究会人员介绍说,这位僧人是释道裕法师,他是东明寺的主持。

没有料到的是,这位释道裕法师一语惊人:清源九座寺是真正的南少林,九座寺到东山建分寺为古来寺,是为了反清复明。古来寺在康熙时创建了香花僧。道裕拿出了一本手抄本《古来寺赞集》(《香花僧秘典》),它是古来寺的香花僧做佛事时唱经所用。上面记的内容和天地会的会簿有联系,但是远远比天地会的会簿要严密得多,内容也更加的具体,真实性更强。据上面记载,古来寺源自兴化清源九座寺,唐懿宗咸通年间,正觉禅师号智广上人倡建,凡寺舍九座相连,故称九座寺。寺僧五百余众,有南少林之誉。这是迄今为止,这是一本明确记载“南少林“的古代书籍。根据上面记载:”九座寺位于兴化清源”,《莆田县志》记载:明正统十三年撤兴化县,入莆田县。莆田仙游县凤山乡中确有九座寺。此寺又名太平禅院,原是九座寺院相连,故又称九座寺。

然而,在《九座寺开科禅师语录》这本古书中,还有这样的一段记载:九座寺,于明朝嘉靖时期被倭贼火焚。这和《香花僧秘典》记载南少林的毁灭时间是康熙十三年明显不符。如果按照这样的说法,那么,九座寺的焚毁与《香花僧秘典》中的火烧少林寺毫无关系。

经考证,《香花僧秘典》是一本极为珍贵的天地会“会簿”。那么,火烧少林寺的故事究竟在历史上有没发生过?

专家做出如下解答:真正的火烧少林寺应该是没有,如果一定要联系的话,可能就跟康熙时期迁界,为了防止郑成 功和大陆的联系,为了隔断郑成功的经济来源,所以在康熙时期几次把沿海几十里的居民,都迁到内地,在迁界的时候,东山全部被迁到了大陆。在东山铜陵镇发生过悲惨的故事,大概古来寺也就被烧掉了。也许这个火烧少林寺和迁界中古来寺被毁有关系。 明朝末期,闽南地区的十八位不同姓氏的兄弟,以“万”为姓结义成万姓集团。事实上,万姓集团里是以万礼为首,道宗为军师的一个秘密团体。后来,万姓集团投靠郑成功并屡建战功,很快成为郑成功反清军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一场著名的南京战役中,由于郑成功指导思想的错误,万礼的军队溃败,万礼战死。 在这次战役失败中,万礼战死了,战死以后,郑成功回到厦门建立忠臣庙,本来是把万礼的牌位作为忠臣来祭祀的,后来听人攻击万礼,说万礼不是战死的,是逃跑,给淹死了,郑成功把万礼神位从忠臣庙里移出来了,这件事情是万姓集团和郑成功决裂的一个重要的导火线,重要的转折点。因为把万礼的神位从忠臣庙移出来,这是一个极大的侮辱,对于万姓集团来说,道宗和万礼的结义弟兄们不能接受的。当时万姓集团是驻守在福建东山,这是郑成功的一个战略据点,结果道宗是主谋,万姓集团在万礼神位撤出忠臣庙之后,就叛郑降清了。 然而,当蔡禄和郭义降清之后,康熙却将蔡禄及其亲信全部杀害。这恰恰是康熙13年的事情,这样万姓集团又跟清朝,结下了新的仇恨,所以,道宗后来又出现在清朝和郑经的部队的战场上,为战死者收尸。此时的道宗又回到了反清的立场。 反清、降清、又反清,这一段曲折的历史,和清朝新的仇恨,这个怎么能对外人明白的讲出来呢,就用西鲁的故事,用康熙皇帝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的故事掩盖过去了。 历史的真相是,国家民族的仇恨,胞兄盟弟的惨死之恨,促使道宗立志定要洗雪追报,但眼前的政治军事局势复杂多变,未来难以把握,需要激励徒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忘血仇,坚持反清,这就需要传下口头与文字的嘱托。于是以道宗为中心,前有万礼、后有蔡禄,这一曲壮烈而又曲折的历史悲歌。纳入九座寺的南少林僧人南下东山开辟古来寺、并且古来寺确在清康熙的几次迁界,被焚毁过的框架之中。因此,火烧少林寺、僧人南逃的故事便应运而生。

南少林是随着天地会的传播才传播开来的,而天地会的产生是跟香花僧有密切的关系,而香花僧秘典里明确地说仙游九座寺,有南少林之誉。我个人认为,如果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南少林的问题,这个南少林就是仙游九座寺。但是真正把南少林文化传播开来,应该是东山、云霄、诏安,甚至包括漳浦,这几个县和古来寺有关系的香花僧,是他们传播出去。

最终结论

至今为止,福建出现六座少林寺,仙游的九座寺、东山的古来寺、诏安的长林寺、福清少林寺、泉州东禅少林寺以及莆田林泉院,究竟哪一座才是传说中的‘南少林’呢?

人们注意到,《西山杂志》中提到少林寺建于泉州清源山麓,而《香花僧秘典》中的九座寺,位于兴化清源。福清少林院的所在地东张镇,在历史上也曾经被称为清源里。那么,三座寺院的所在地都曾经被称为“清源”,这仅仅是一种巧合吗?(再从地图上来看,福清临近莆田,公元980,清源里归兴化县管辖。699年,划莆田县西部地设清源县,公元742年,仙游隶属泉州管辖,当时的泉州名为清源郡,莆田仙游就在泉州的北边,而原清源县则改名为仙游县。)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地域名称和管辖范围的变动,致使南少林遗址始终谜案重重。当然,也可以有另一种解释,那座神秘的“南少林”,应是福建多座寺院的化身。

6寺僧辈分

历史资料记载嵩山少林寺在元代以前曾有五大宗派,元初有个叫福裕的少林寺和尚统一了五大宗派,创立了少林寺雪庭曹洞之宗,并撰写了子孙蜚诀,此后历代少林寺和尚均照此取名。这个谱诀共70字,内容是:(雪庭曹洞正宗)

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

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

清、静、真、如、海,湛、寂、淳、贞、素。

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

心、郎、照、幽、深,性、明、鉴、崇、诈。

忠、正、善、禧、祥,谨、恋、愿、济、度。

雪、庭、为、寻、师,引、汝、归、铭、路。

这一谱诀的确立和延续,标志着少林寺从此之后就形成了一个子孙相继的禅院

目前最常见的是:德、行、永、延、恒字辈.

7相关影视

1、《南少林》

2、《南少林与北少林》

3、《南少林三十六房》

4、《南北少林》

5、《绝处逢生》

6、《少林与咏春》

7、《火烧红莲寺》

8、《洪熙官》

9、《少年英雄方世玉》

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书中描述

【1】周仲英喝了口酒道:“一直听人说,贵会于老当家是少林派高手,和我门户很近。我久想见他一面,向他讨教,但一个在江南,一个在西北,这心愿始终没了,他竟撒手西归。我常在打听他的师承渊源,可是人言言殊,始终没听到甚么确讯。”徐天宏道:“于老当家从来不提他的师承,直到临终时才说起,他以前是在福建少林寺学的武艺。”周仲英道:“我是河南少室山少林寺本寺学的。北少林南少林本是一家,我跟于老当家虽非同寺学艺,却也可算得是同门。”又道:“我曾听人说,红花会总舵主的武功跟少林家数很近,我心下很是仰慕,打听他在少林派中的排行辈份,却无人得知,心下常觉奇怪。以他如此响当当的人物,若是少林门人,岂有无人得知之理?我曾写了几封信给他。他的复信甚是谦虚,说了许多客气话,却一字不提少林同门。”

【2】陈家洛和周仲英一路本是同往西北,但周仲英说,他当年在嵩山少林寺学艺之时,便曾听师父及师伯叔们说起,南方莆田少林下院的武功与嵩山少林一脉相传,但数百年来莆田少林寺出了几位了不起的人物,于少林派武功颇有发扬,乘着此番南来,意欲就近前去探访,盼有机缘切磋求教。陈家洛道:“南少林门人弟子遍于江南,声势浩大,周老前辈于切磋武功之余,盼多所结纳。日后咱们举事,要是少林寺肯助一臂之力,实是天下百姓之福。”周仲英道:“谨当奉命。”于是带同妻子、徒弟孟健雄、安健刚,启程向南。

【3】周仲英当下给红花会群雄与少林寺僧众引见。原来当日周仲英和孟健雄、安健刚、周大奶奶离天目山后,南下福建,来参少林寺谒见方丈天虹禅师。南北少林本是一家,武功家数也无多大分别。周仲英在武林中声名极响,南少林僧众素来仰慕。双方印证切磋武功,极是投机。天虹禅师恳切相留,周仲英一住不觉就是数月,这晚听得连连警报,说有一个高手夜闯山门,已与达摩院上座三僧交上了手,于是跟着出来,哪知竟是文泰来。